? 一、2019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9年,全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同志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打造“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大力推進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凝心聚力謀發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基本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下同)7.6%;財政總收入增長4.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4%;外貿出口增長16.3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為2.9%。
(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統籌推進“三群兩谷一帶”建設,落實減稅降費等系列降成本優環境政策措施,加大企業幫扶力度,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一是工業轉型步伐加快。積極推進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全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54戶,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35家,擁有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85家、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39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90家、入選全省民營制造業百強企業27家。高安綠色光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批國家綠色光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樟樹江西陽光安全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獲評“全國質量標桿”企業。舉辦中國(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高峰論壇、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專場技術對接會等活動,宜春經開區合眾新能源汽車項目開工建設,上高魅動電子產業園等項目穩步推進,花炮、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生態+大健康”、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編制實施“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健康制造業、醫療服務、健康旅游、健康農業、養生養老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六大專項行動,中國藥都樟樹岐黃小鎮投入使用,國際硒溫泉康療中心、同濟明月山國際健康醫學中心等項目相繼建成。舉辦首屆華為宜春城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高峰論壇暨宜春大數據產業園開園活動,宜陽新區宜春大數據產業園正式開園,入駐企業69家,贛西云數據中心、宜春智慧城市指揮中心上線運行。二是農業生產穩中向好。全市糧食種植面積960.2萬畝、總產434.95萬噸,保持穩中有增;積極促進生豬生產,全市生豬生產止跌回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稱號。富硒、中藥材種植“雙百萬畝基地工程”深入推進,召開“好硒在宜春”硒養大會,宜春市成為“全國富硒農業示范基地”,被國際硒養大會科學委員會授予“世界硒養之都”,新增富硒農產品示范基地36萬畝;成功舉辦樟樹第50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32.7萬畝,袁州區慈化鎮中藥材產業強鎮項目被列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1003個,“宜春大米”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袁州區中州米業有限公司入選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三是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促進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全市新增省級服務業龍頭企業2家。成功承辦了2019年全省旅發大會,新增萬載古城、宜陽新區蜂窩農場等7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榮獲“2019年十一黃金周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溫湯鎮評為“全國十佳體育旅游目的地”,明月山體育旅游風景區被評為“全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大型宜春采茶戲《月照山鄉》入圍2020年國家藝術基金復評項目,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在全國上映。民航產業加快發展,新開通了天津至宜春至珠海航線,明月山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77.79萬人次,增長21.6%,平均客座率85.4%,其中明月山機場進出港44.14萬人次,增長35.3%,進出港占比56.7%。物流品牌領跑全省,全市共有A級物流企業38家,4A級企業35家,數量位居全省首位,樟樹五洲醫藥營銷有限公司評為全國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業,宜春經濟開發區物流園獲評全國優秀物流園區。
(二)實施“項目攻堅年”行動,項目建設成效明顯。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的重要載體,扎實開展項目攻堅年活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一是項目儲備不斷充實。全市謀劃儲備2020年建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665個,總投資4069億元。二是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制定實施《宜春市2019年“項目攻堅年”行動方案》,開展八大攻堅行動。實施省大中型項目331個,省市縣三級聯動項目270個,省重點工程項目31個。對550個億元以上項目進行清單管理,落實重大項目總巡查、總督查、總協調制度,開展了9次督查,一次回頭看,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市550個億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250.3億元,武宜深高鐵咸宜吉(井)段、G220萬載至袁州段改建工程、G320上高墨山至萬載段改建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有效開展,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教體新區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明月山機場站坪擴建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昌吉贛客專宜春段、浩吉鐵路宜春段建成通車,高安通瑞新能源、上高格林德能源等重大項目部分投產,贛江龍頭山水電站樞紐工程并網發電。三是項目服務持續優化。加大項目協調服務力度,落實項目包保責任領導,召開了3次重大項目問題協調會,幫助125個項目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指導、幫助項目建設單位開展前期工作,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全市發改系統累計爭取上級無償資金20.72億元,比2018年增加5.21億元,增長33.59%,其中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中心城區排水管網改造工程(一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獲得資金分別占全省的65.3%、52.7%、42.7%、21.47%。國家發改委批復全市企業債券4只,占全省1/2,累計額度40億元,市發投集團在香港發行債券3億美元。建立專項債券項目安排協調機制,獲得2020年提前批次新增政府專項債券額度44.57億元。
(三)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動力增強。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加大創新力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動力活力。一是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大力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上高、萬載工業園區擴區調區獲省政府批準,《宜春市多措并舉清理低效閑置土地》在全省開發區推進會上印發。認真落實“降成本、優環境”各項政策舉措,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扎實推進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堅決杜絕地條鋼死灰復燃新增鋼鐵產能現象,關閉煤礦10處,退出產能48萬噸,關閉非煤礦山9家,注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38家。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推行“一窗式”綜合受理,落實“一次不跑、一次辦好”制度,探索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改革工作試點。推進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政府失信、金融失信、電子商務失信專項治理。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構建統一開放、公平透明、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綜合行政執法、綠色殯葬改革穩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化。實施價費改革,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等政策,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二是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主動對接融入“一帶一路”,加大開放力度。開展招大引強“百日千億”攻堅戰活動,積極參與第二屆世界贛商大會、贛深贛港經貿合作交流會,實施“三請三回”活動,引進了清陶能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寶澤服裝創意產業園、邦泰生物等項目開工。推廣全國通關一體化提前申報模式,促進通關便利化,出口通關時效顯著提升。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戰,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引進福民順科技等一批出口型項目,擴大本地自營出口,外貿出口實現穩中提質。三是創新發展能力日益增強。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承辦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總決賽、中國有色金屬協會行業科技獎勵評審會,組建了全省首個富硒產業院士工作站,籌建宜春市大數據產業研究院、5G聯合創新江西(宜春)開放實驗室,南氏鋰電低品位鋰云母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獲得突破,全市5項科技成果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獎,宜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高安市榮獲省政府提高自主創新競爭力工作集體三等獎,江西紅品創新設計中心在豐城建成開園,靖安工業園區等3家單位獲批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宜春學院互聯網+中醫藥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平臺獲批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全市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累計達到26個,總數和新增數均居全省第二。
(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圍繞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目標,積極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是全力做大做強宜春中心城區。貫徹落實《關于支持做大做強宜春中心城的若干意見》《宜萬經濟走廊規劃》等政策規劃,袁州古城、教體新區等項目開工建設,設立錦源新區,啟動贛湘邊區域合作宜春產業園規劃建設,已向國務院申報萬載撤縣設區,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及宜春城區三陽至新田段工程開工,“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扎實推進,“五組團、雙十字、一環城”中心城市新格局加速構建。二是主動融入國家、省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贛西轉型發展等重大戰略,宜春市列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觀察員城市。實施《宜春市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行動方案》,加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推動豐城、樟樹、高安、奉新、靖安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推進袁州、樟樹等原中央蘇區建設,謀劃推進贛湘鄂蘇區工作。三是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做好考核評估工作。實施《宜春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發展特色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清理垃圾、塘溝、廢棄物,改美庭院、改好習慣,長效管護村莊環境“三清兩改一管護”為重點,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成新農村點3498個、秀美鄉村示范線12條。推進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飲水鞏固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五)強化環境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推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一是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工作積極推進。制定實施《宜春市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工作方案》等政策,建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項目庫,完善全市長江經濟帶工作機制。開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十大攻堅行動,推進落實攻堅行動30項重點任務和134項目標任務,梳理排查全市生態環境突出問題416個,整改完成344個,豐城市華宏工業燃料油有限公司隨意傾倒、掩埋危險廢物問題整改到位并銷號。探索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新模式新機制,形成《宜春市中心城區污水治理改善袁河水質案例》等經驗成果。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進林長制,構建以行政村林長、監管員、護林員為主體的“一長兩員”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架構。實施綠化美化行動,全市封山育林14.43萬畝,完成明月山至銅鼓湯里溫泉沿線、昌吉贛高鐵宜春段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4.1萬畝。實施河長制,開展“清河行動”“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治行動”以及河道采砂專項整治治行動,扎實做好問題整改。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連續七年被評為“全省耕地保護成效顯著設區市”。實施“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宜春入圍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宜春中心城區PM2.5和PM10平均濃度穩步下降,10個縣市區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全市河流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三是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取得新成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基地建設,奉新縣、宜豐縣成功創新中國成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銅鼓縣入選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并成功創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銅鼓紅豆杉博物館等3個生態文明示范基地獲省里批復。生態文明試點取得新成效,出臺實施《宜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生態+大健康”產業試點積極推進,《兩山理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宜春市“生態+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研究》出版發行,宜春市“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現場推進會上作典型經驗交流,并列為2019中國改革年度優秀案例。四是節能減排再創佳績。開展固定資產投資節能審查,強化節能宣傳,2018年宜春市節能“雙控”考核被省里評為最高一級“超額完成”等級。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積極回應群眾訴求,織牢民生保障網,補齊民生短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一是脫貧攻堅扎實推進。堅持問題導向,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接續開展“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鞏固”攻勢,做好了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舉一反三整改工作。制定《關于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實施意見》,推廣返貧保險試點,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探索建立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長效機制。繼續實施十大扶貧工程,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3.14萬貧困人口脫貧、年初確定的26個深度貧困村摘帽退出目標,貧困發生率降至0.16%。二是民生保障不斷加強。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全力保障民生領域和重點項目支出需求,實施棚戶區改造,啟動“三限房”建設,全市民生類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80%。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出臺宜春市高血壓糖尿病用藥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將塵肺病納入II類門診特殊慢性病范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分別提高至60%和65%,全面取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封頂線,其縣域內住院醫療費用實行“一站式”結算,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90%。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會保障兜底功能,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等各險種參保人數穩步上升。開展價格監測,完成市級凍豬肉儲備收儲,制定元旦、春節期間儲備肉投放計劃,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三是民生事業加快發展。推進教育、醫療等社會民生事業發展,市體育公園、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市人民醫院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市本級中醫院建設積極推進,豐城市納入全省縣域綜合醫改試點縣市。全市新建改擴建學校126所,新增學位4.4萬個,教育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鄉鎮(街道)公辦中心幼兒園實現全覆蓋,豐城市獲評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成功舉辦2019年中國宜春國際農耕健身邀請賽暨第八屆全國農耕健身大賽、贛湘鄂籃球邀請賽等賽事,開展萬人健步走暨“跑撿行”等大型群體活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實施項目1293個,完成投資808億元。積極開展“創文護衛”工作,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穩步推進,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暗訪考核。持續推行“房票”制度,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謀劃推進“三限房”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全面開工。出臺實施宜春市促進就業20條政策措施,開展全省首屆“創領美好”創業就業服務系列活動、全市創業引領者專項活動暨第二屆創業培訓講師大賽,做好退役轉業軍人、高校畢業生、困難群眾等人員就業工作,全市就業形勢穩定,城鎮新增就業5.45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28萬人,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100%。四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做好金融、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等領域重大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健全應急救援管理制度,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生產督檢執法,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治行動,有效防范和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發生。強化氣象、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預警監測,全力做好防汛抗災工作。加強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安全檢查,推進質量強市工作。加強國防教育,強化民兵基層建設,落實優撫政策,做好擁軍優屬和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積極打造平安宜春。
過去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結果。
同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也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和矛盾:一是穩增長壓力增大。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及國內轉型發展等宏觀形勢影響,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受資源、環保等因素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難,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支柱產業較弱,產業集聚度較低,支撐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大產業、大項目不多,發展后勁不強。二是轉型發展任務艱巨。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中高端產品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尚處于起步和成長階段;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重大創新平臺缺乏,創新型高端人才不足;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壓力大、任務重;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行政服務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幼兒園入園難入園貴現象依然存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健康養老、文化體育、城市交通等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提標擴面還需進一步推進。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全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2020年計劃(草案)和工作初步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建設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5%左右,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左右;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外貿出口實現穩中提質;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計劃任務。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
為確保完成上述目標,2020年,在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做好“六穩”工作,全力穩定經濟增長。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穩定和擴大就業。落實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完善援企穩崗政策,積極促進就業。落實創業就業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大學生創業就業。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做好貧困人口、軍隊退役人員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力爭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6.7萬人。二是加強監測監管,穩定金融市場。落實國家貨幣政策,加強政銀企對接,促進產融合作,引導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加強對金融運行情況的分析研判,強化對小額貸款、擔保平臺、民間融資機構、互聯網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監管防控,加大非法集資防范和處置力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三是促進開放發展,穩定外貿外資。實施招大引強戰略,圍繞全市重點產業發展,新引進一批總投資50億元和20億元以上項目,力爭引進百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個。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加大捷和電機、裕盛鞋業、博鷹箱包等出口重點企業監測預警,做好出口企業幫扶,引進一批生產型出口龍頭企業或行業內知名貿易公司,穩定外貿出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拓展發展空間。加快推進高安八景鐵路口岸項目建設,爭取開通宜春至寧波鐵海聯運班列,打造贛西重要物流集散地。培育外貿綜合服務發展,爭取成為國家二手車出口業務試點地區。四是加快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鞏固“百日攻堅”行動成果,實施665個5000萬以上重大項目,計劃完成年度投資約1200億元,突出抓好388個投資億元以上省大中型項目建設,計劃完成年度投資892億元。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科學組織施工,加快項目時序建設進度,做好項目復工后的建設用工、材料供應等工作;加快完善新開工項目建設條件,力爭后續新開工建設項目提前開工建設。加快G220萬載至袁州段改建工程、G320上高墨山至萬載段改建工程、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靖安至奉新至高安至樟樹高速公路,推進滬昆高速昌金段“四改八”工程和宜春環城高速東線工程前期工作。緊扣“十四五”規劃編制,抓緊研究謀劃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增后勁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力爭更多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籠子”。特別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突出問題,加強補齊公共衛生短板、應急能力建設、城鄉冷鏈物流、新型基礎設施等項目的謀劃儲備。強化項目服務管理,實施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幫助企業完善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項目包保領導責任制,協調落實項目建設條件,爭取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強化部門協調,抓好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建設管理,做好項目入庫統計工作;落實重大項目總巡查、總督查、總協調制度,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問題。扎實推進跑項爭資工作,對接國家政策支持方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五是挖掘消費需求,夯實穩增長基礎。提升商貿綜合體品質,推進專業市場發展。抓住5G發展機遇,提高信息消費水平。啟動市級電商直播平臺建設,推動商貿綜合體開展線上線下一體服務,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擴大消費市場。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謀劃推進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實施消費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發展展會經濟,精心籌辦第十四屆月亮文化旅游節、汽車展銷會,爭取承辦第三屆贛菜美食節。健全消費政策體系,以中心城區為試點,打造休閑購物、健康養生、文體娛樂示范街區,發展夜間經濟。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抓好疫情后企業復工復產。落實省、市應對疫情穩定經濟增長系列政策舉措,加大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幫扶支持力度,保障企業融資、用工、用電和原材料供應,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促進企業加快恢復產能,減少損失。對接國家政策,梳理上報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二是促進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持續推進“三群兩谷一帶”產業工程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做大龍頭,做優存量,在碳酸鋰及鋰礦加工生產、鋰電池關鍵材料生產、鋰電池生產、鋰電新能源應用等領域做大做強。繼續抓好宜春經開區合眾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項目建設,鼓勵恩捷新材料、紫宸科技等企業增資擴股,舉辦鋰電新能源(汽車)產業展覽會,引進一批重大項目,延伸壯大產業鏈條,做大增量,打造千億產業,建設“宜春鋰谷”。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實施樟樹“中國藥都”振興工程和袁州“一谷一城一港”計劃,支持濟民可信、仁和藥業等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古代經典名方研究,推進道地藥材種植、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生產、中成藥制造、中醫藥健康旅游、藥品流通等領域發展,辦好樟樹全國藥交會,建設“宜春藥谷”。大力實施數字經濟“八大行動”,建設宜陽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區,樟樹智慧醫藥物流產業園、豐城智慧教育產業園、高安智慧物流產業園等項目。依托贛西云數據中心和“云上宜春”大數據平臺,抓好大數據運用,推進5G基站、移動物聯網等“新基建”建設,加快農業、服務業、制造業等產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開展5G、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數字產業化提升行動,實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力爭建成5G基站2400個,中小企業上云數據3000家。謀劃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基地,推進省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開展優質企業培育提升工程,力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持續開展工業項目集中開(竣)工擂臺賽,力爭新開工項目和新投產項目分別達到300個、200個以上。三是發展現代農業。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穩定糧食生產。全面落實激勵政策,抓好生豬穩產保供。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提升“宜春大米”“奉新大米”等品牌知名度。發展特色農業,加快組建硒資源開發利用中心、南方富硒研究院、硒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世界硒養之都”。實施中藥材種植和富硒農產品基地“雙百計劃”,確保面積均突破100萬畝,力爭產值分別達到50億元、230億元。發展設施農業,建設56萬畝高標準農田。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發展,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業轉型發展。四是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深入開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緊盯疫后產業、業態新變化,謀劃一批“宅經濟”“線上經濟”、健康養老等新經濟,創建萬載古城等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培育服務業龍頭企業。發展工業設計、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養老、文化、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大歷史文化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力度,促進紅色、古色、綠色等文化元素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生態旅游、康養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快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提升創建一批A級旅游景區、A級鄉村旅游點和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力爭實現4A級旅游景區縣(市、區)全覆蓋。加大旅游宣傳營銷力度,做響景區品牌。發展航空產業,加快高安、靖安等地通用航空產業發展。
(三)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建設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一是增強宜春中心城區綜合實力。落實做大做強宜春中心城的各項政策舉措,統籌推進“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構建完善“五組團、雙十字、一環城”中心城市新格局。推進宜春鐵路綜合貨場(物流中心)及配套專用線項目、袁州新城排水管網、宜春市市民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袁州醫藥工業園、機電產業基地發展升級,增強袁州區經濟實力。實施袁州古城文化復興工程,抓好昌黎書院、韓公文祠、靈泉池公園、大成殿廣場等項目建設,打造王子巷歷史文化街區、環古城文化公園。加快教體新區“兩路一帶”“三校一院一公園”等項目建設,基本建成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宜春天立國際學校。實施《宜萬經濟走廊規劃》,制定落實宜萬經濟走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加快新興制造業、新興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奮力打造宜春經開區千億園區。推進溫湯溫泉風情小鎮、洪江禪意小鎮建設,支持明月山爭創中國最佳全域全季旅游度假區,打造國內知名的健康養生度假目的地。積極爭取武宜深高鐵咸宜吉(井)段項目納入國家相關規劃,推進明月山機場二期擴建前期工作,加快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及宜春城區三陽至新田段工程建設,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優化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爭取國務院批復萬載縣撤縣設區,出臺支持萬載縣加快發展政策。加快推進錦源新區建設,抓好贛湘邊區域合作宜春產業園內道路、標準廠房、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引進項目25個、投產項目15個。推進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加快宜春大道等項目建設。做好治臟、治亂、治堵等工作,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環境。二是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搶抓國務院批復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強化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等領域合作,努力走出一條內陸地區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新路子。落實《宜春市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行動方案》,推進產業融合、設施聯通、機制對接和富裕美麗幸福家園共享,將靖安、奉新打造成南昌休閑旅游的后花園,豐城、樟樹、高安打造成南昌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地。推進贛湘合作,支持袁州、萬載、上高、宜豐、銅鼓等地主動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建設贛湘邊區域合作宜春產業園。三是促進城鄉一體發展。促進袁上萬融合發展,推進豐樟高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靖奉宜銅綠色發展樣板區建設,打造特色縣域經濟板塊。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壯大特色產業,提高發展質量。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規劃,統籌推進秀美鄉村建設,完成2500個左右自然村點的秀美鄉村建設,每個縣(市、區)再建1-2條秀美鄉村示范線,每個鄉鎮建設1個秀美鄉村示范點。
(四)促進改革創新,增添發展活力。一是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下功夫,繼續加大實體經濟幫扶力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加大企業減負力度,去除煤炭、鋼鐵、煙花爆竹等行業過剩產能,穩住房地產市場,穩住企業杠桿,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贛服通”市縣分廳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事項線上可辦率,提高“一鏈辦理”和“一次不跑、一次辦好”事項的實現率。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高服務質量。深化價費改革,進一步落實完善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社會辦醫改革,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加大養老、托幼托育、產教融合、家政服務等改革探索,以抓試點為切入口,以抓項目為依托,探索新思路,總結新經驗。繼續開展開發區(園區)兩型三化管理提標提檔行動和集群式項目“滿園擴園”行動,著力在項目支撐、產業集聚、創新引領、改革推動和綠色轉型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產城融合,抓好3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深化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試點,探索形成特色鮮明、量化入園的指標體系。以城市信用建設為中心,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制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按照“3+N”國有企業發展架構,重構市發投集團,獨立市金控集團,做大市交投集團,組建市綠色、教育、醫療3家投資公司,劃入發投集團做大資產總量。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宅基地管理改革,統籌推進財稅體制、事業單位、供銷合作等領域改革。加快慶祝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配套設施,開展“家族式”“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和宗教活動場所殯葬服務整治工作。二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改革。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實施“綠水青山宜居環境提升”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美麗中國“宜春樣板”。加快推進“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試點,按照“一核兩區”總體布局,加快明月山“醫美健康產業園”、樟樹閣山中醫藥文旅、靖安幸福產業聚集區等項目建設,打造醫療健康養生區、醫藥健康食品集聚區和生態休閑康養區,力爭健康產業占GDP比重達15%以上。繼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靖安農村環境整治政府購買服務等試點,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成果。三是增強創新發展能力。落實《宜春市推進江西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任務,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力爭2020年R&D經費占GDP比重達1.5%以上。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籌建宜春產業創新中心,爭取新增高端新型研發機構1-2個,國家級創新載體2個,打造一批省級研發平臺,新增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落實宜春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引進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
(五)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促進高質量發展。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精準幫扶十大行動和扶貧扶志感恩行動,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全市剩余0.72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從嚴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普查,加強對邊緣戶和脫貧監測戶的監測力度,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確保脫真貧、真脫貧。健全脫貧長效機制,推行“五個一”產業扶貧模式,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打贏脫貧攻堅“決勝仗”。二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扎實推進城鎮污水垃圾、化工、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加強污染物排放排查,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抓好416個自查自糾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重拳整治亂采山體、非法取砂取石取土和占用耕地等行為,完成豐城贛江違法捕魚、樟樹宏宇能源廢水超標排放等突出問題及時整改銷號。實施凈空、凈水、凈土工程,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工業大氣污染整治,統籌推進“油路車”污染治理,強化揚塵污染精細化管控,加強禁燒禁放管理,鞏固餐飲油煙整治成果,確保中心城區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下。開展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深入開展袁河、錦河等主要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確保境內國控、省控、縣界河流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達100%。加強固體(危險)廢物環境監管,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全面筑牢生態屏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三是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積極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健全“借用還”和“權責利”相統一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加強風險隱患識別、處置,確保完成全年政府隱性債務化解任務,不增總量、化解存量。推進PPP項目實施,鼓勵企業上市,爭取企業債券額度,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領域風險,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升級,開展“債轉股”試點,減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堅持房住不炒,建立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加強疫情分析研判,抓住重點環節,精準施策,壓實責任,確保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經濟恢復有序有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著力增進民生福祉。一是發展教育衛生事業。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持續推進基礎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做好靖安縣國家改革實驗示范區工作。提高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推進宜春市老年大學新校區、宜春實驗中學擴建、宜春一中擴建、華東交大理工學院(靖安校區)、樟樹中醫藥職業學院等項目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宜春市人民醫院二期、宜春市第二醫院拆遷、宜春市中醫院遷建等項目,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改善群眾就醫體驗。研究推進嬰幼兒照護和醫養結合服務事業發展,建立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做好健康城市試點工作。二是繁榮文化體育事業。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打造一批特色文旅項目。舉辦農耕健身賽等文體活動,實施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攻堅行動,打造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鐘、一般村鎮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加快推進實體書店建設,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三是加強群眾生活保障。完善保障體系,全面落實生活保障、就業創業、醫療保障、教育救助、社會保險、職業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政策,統籌推進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工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工作,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發展租賃住房。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快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農村四類對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務。加強對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服務管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地區)建設。四是加大保供穩價力度。加強價格監測,認真開展農產品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采報價及分析,密切關注豬肉等農產品價格走勢,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落實階梯供電、供氣價格。加強收費管理,制定全市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重點對政府放開后的收費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評估。做好糧食收購、儲備等工作,確保糧食安全。五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弘揚好人文化,倡導文明新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開展國防教育,強化基層民兵建設,做好人民防空工作,提升雙擁工作水平。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好校園、交通、能源、消防、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和監督管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推進法治宜春建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做好農民工欠薪治理工作。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抓好應急救援智慧平臺建設,健全防災減災、應急反恐、食品安全等社會安全體系,強化應急預警和演練,穩妥處置突發事件,做好禁毒防艾工作,打造平安宜春,構建和諧社會。
(七)編制高質量“十四五”規劃,繪制宜春發展宏偉藍圖。一是統籌推進規劃編制。落實《宜春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壓實責任,把握時間節點,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二是深化規劃前期研究。加強國際國內環境研究,準確分析研判發展機遇和困難挑戰,按照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著眼長遠、統籌兼顧原則,研究提出“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思路舉措。三是強化重大事項謀劃。跟蹤對接已上報的重大事項,爭取納入國家、省“十四五”規劃。堅持開門編規劃,匯眾智集眾力,開展“金點子”有獎征集活動,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提高規劃編制質量。四是統籌銜接專項規劃、空間規劃編制。銜接全省專項規劃編制目錄,制定全市專項規劃編制目錄,啟動專項規劃編制。做好全市第三次國土調查、“三線一單”編制、污染源普查等工作,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按要求做好市縣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在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堅守初心使命,齊心協力,創新擔當,克難奮進,奮力譜寫決勝全面小康、建設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嶄新篇章!
附件: